您当前位置:首页>面试 >

【热评】从“董姐饭局”看工匠精神

发布者:点睛教育 发布日期:2016-03-15 16:33:29点击次数:

人民日报人民时评:从董姐饭局看工匠精神

李洪兴

  白色的小餐盘里,放着4勺白米饭,这就是她请的饭。两会期间,有个饭局引来各方关注。坊间称之为董姐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,请人品尝4勺米饭,进行盲测,结果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。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营销活动,但还是给中国制造平添了几分底气,也让人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升消费品品质有了直观感受。

  制造大国怎么造不出让人心动的产品?不少国人去海外抢购保温杯、电饭煲、马桶盖时,这样的拷问也接踵而至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,“Made in China”随处可见,但给人的印象,似乎就是低端产品和廉价产品。这从消费者的用脚投票,也可看出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.5万亿元人民币,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。如何在国内激活这样巨大的消费力?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,谁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,谁就能赢得市场。消费能力上去了,产品质量、性能和用户体验,就变得更加重要

  不过,正如此前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的马桶盖被证实是中国制造的一样,此次董姐饭局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,一方面,我们需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生产出更多高技术含量、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,也需要加强品牌推广、品质宣传,让我们已有的国产优质产品能被消费者认可

  从这个意义上讲,产品的比拼、质量的比拼,到最后都是精神与文化的比拼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,可谓一个关键词。

  其实,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。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,“39年,他只做了一件事——读懂砂子,铸好导弹;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,没出现过一个次品。然而长期以来,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型生产,使得技术条件难以提高精度;有供给就有需求的卖方市场,也在看不见的层面上损害了追求质量的态度。培养工匠精神,仍然任重道远,需要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的赓续接力。

  工匠精神也包括着创新的内蕴。工匠的耐心坚守与创新的弯道超越,本身就是一体两面。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方面在于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,另一方面在于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,既要对职业有敬畏、对质量够精准,又要富有追求突破、追求极限的创新活力。有人说,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,缓慢,少量,劳作;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,技艺,对完美的追求。抓创新,要在抓住技术突破的同时,抓住一丝不苟的态度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、认真做事的品质,这样才能真正占领先机、赢得优势

  有人说,对未来越有信心,对现在就越有耐心大国匠心、卓越品质,是一种制造业的耐心,更是一种发展的信心。一个饭局可能说明不了太多,电饭煲技术的高下也自有市场来检验,但用工匠精神开启一场品质革命,才能真正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人民日报》(20163115版)

返回顶部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
上一条:【热评】“达尔文死海”,如何跨越?

下一条:【热评】两会新词构筑发展“新地平线”